◎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诸子百家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
不及义行小慧(惠),是指言行中不取义,而以小恩小惠相互诱引,与《论语·阳货》中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本文选择《论语》中与居处相关的文本,进行释义和解读,阐发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与现代价值。
与其不孙也,宁固是完全一致的。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群居并非指宗族共居,而是指同门共居。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著夭夭字。美表明里仁也是一种审美现象,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
始有,才有一点即谓诚足。所谓居处恭,不是对居所恭敬,而是要在居处期间,各个方面都要贯彻儒家的仁学精神,这是从仁学精神转换为儒家生活方式的一个侧面。(《元城语录解》,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24页)南宋洪适《隶续》卷2:六经无真字,独于诸子见之。
因此,诠释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勿使滑转,从而把握其呈现于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虽然这段话重点讨论性,但毋庸置疑,诚这个概念内蕴了本心和良知。换言之,老庄哲学中的道并不是什么,因为道不能被名言所描述和转达,也不可以被对象化,当然更不是那种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里常见的实体本体。下文明指是爱亲、敬长,若夫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则必待学而知之者矣。
是耶非耶?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教正。(《礼记·乐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例如: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如果说《大学》之诚意主要理解为一个德目和伦理规范的话,《中庸》之诚则包含了更加深邃复杂的意味,远远逸出了伦理学(含政治哲学)的范畴[7]。首先,请看《中庸》里面的几段文本:自诚明,谓之性。
三现在我们讨论《中庸》内蕴的精神哲学和实践智慧。(第23章)显然,如何理解其中出现的诚是非常关键的。然而,我认为,恰切准确地把握诚仍需要通过礼,更具体地说就是诉诸祭。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其说很有启发性,因为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的人性论都多少有点儿天生人成的思想,值得进一步探讨。比较起来,神明在于虚静,而诚明却在于诚敬虔敬。
宋儒程颐强调主敬,并以此与周敦颐的主静划清界限,自有其当仁不让于师的充分理由。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简帛《五行篇》所说的五行(亦即五德)包括仁义礼智圣,不同于后来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礼记·中庸》)故至诚如神。(第6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似乎诚被《中庸》阐释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之本体,是弥散于天地万物的恒久存在。
(《礼记·郊特牲》)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说甚精,然而却不足以概括先秦儒家,因为早期儒家所讨论的诚明良知等概念及其理论更为恢弘、更为深刻。
接下来所说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强调了诚本质上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phronēsis),而圣人则是这种实践智慧的具体而微。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几句话,正是前述成己成物的具体展开,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另一种表述,由此亦可以更好理解和把握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来源:《中道:中大哲学评论》第1辑《心性与中道》作者: 2024-01-10 10:32 进入专题: 《中庸》 。
神明和诚明分别是道家和儒家哲学之关键概念,它们都涉及了知识论语境且纠缠于心性论语境,都是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修辞立诚絜诚以祭祀必诚必信又表明了儒家思想针对传统宗教遗产的内在转化和精神突破,并赋予诚这个概念以真切体验(real, sense of realness)的意义。
(第24章)动则变,变则化。然而,诚显然不是那种ontological being,因而不能使用含混不清的本体概念阐释它。
《中庸》尽性思想与孟子尽心思想犹如表里。第二,参照道家哲学中的明神明,探究儒家哲学中的诚明或明诚。
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倘若对这种精神经验、内在体验视而不见,我们就很难对古代思想同情之了解。冯友兰曾指出,圣人之此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理状态,名曰诚。试想,祭祀过程中或者说与神明交通过程中,岂容虚情假意、文过饰非?倘非以最虔诚、最真切的态度敬对神明则无异于亵渎。
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总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精诚弗至也……精诚内形,气动于天,景星见,黄龙下,凤凰至,醴泉出,嘉谷生。圣人知鬼神之情状而祭祀之,礼兴焉。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礼记·中庸》)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天统乎地,故言神可以该示。
(第21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钟子期曰:悲在心也,非在手也,非木非石也,悲于心而木石应之,以至诚故也。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8:11天狐定制
2025-04-05 17:47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6天狐定制
2025-04-05 16:51天狐定制
2025-04-05 16:28天狐定制
2025-04-05 16:12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9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9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8天狐定制
2025-04-05 15:57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